時間 |
主要事件 |
1985年 至 1987年 |
首任捐血中心主任Dr. Isidoro 於此期間計劃及籌備成立澳門捐血中心。 |
1988年2月 |
澳門捐血中心成立,但微生物檢驗項目是由澳門公共衛生化驗所負責的。 |
1989年3月 |
- 澳門的兩間醫院都先後停止了有償獻血和進口血液。
- 捐血中心開始完全實行自願、無償和不記名的捐血者政策。
|
1989年9月 |
開始自體捐血(手術前)的計劃。 |
1990年3月 |
開始常規檢驗丙型肝炎抗體。 |
1993年4月 |
免疫血液學化驗室參加英國外部質量計劃:NEQAS。 |
1993年12月 |
常規檢驗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抗體。 |
1994年2月 |
開始在自己的化驗室檢驗所有所需的化驗項目。 |
1996年 |
成立專責的品質保證部門。 |
1997年10月 |
澳門捐血中心成為國際輸血委員會的會員。 |
1999年10月 |
全面電腦化管理日常工作流程。 |
1999年12月6日 |
捐血中心搬遷至現址。 |
2000年12月 |
微生物學化驗室參加澳洲外部質量計劃:NRL。 |
2001年 |
提供濾去白細胞濃縮紅血球。 |
2003年5月 |
延長捐血服務時間,午膳時段維持捐血服務,並加開星期日捐血服務。 |
2003年7月 |
獲得ISO9001:2000國際質量管理系統的認證。 |
2004年4月 |
- 提供經Gamma射線照射之血液成份。
- 微生物學化驗室全自動化。
|
2005年5月 |
採用核酸檢驗技術常規檢測丙型肝炎病毒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。 |
2005年9月27日至30日 |
協助世界衛生組識於澳門舉辦西太平洋區域性“臨床輸血會議”。 |
2005年10月 |
- 將血漿加工成血漿制品供本澳病人使用。
- 應用冰凍保存紅細胞技術貯存稀有血型血液。
|
2006年1月 |
進行皮膚消毒監測工作。 |
2006年8月 |
採用成分單採技術收集血漿。 |
2007年3月 |
微生物學化驗室參加澳洲微生物核酸檢測的外部質量控制計劃:NRL。 |
2007年5月 |
採用核酸檢驗技術(NAT)檢測乙型肝炎病毒(HBV)。 |
2007年7月 |
採用固相法檢測血型異體抗體。 |
2008年6月 |
舉辦第三十屆國際輸血協會全球大會。 |
2009年11月 |
提升ISO 9001質量管理系統至ISO 9001:2008標準。 |
2009年11月 |
捐血車重新投入服務。 |
2010年11月 |
完善泠鏈系統,全程監測血液成分温度(從捐血中心運送至醫院全程)。 |
2011年11月 |
向醫院提供經細菌污染檢測並滙集的濃縮血小板。 |
2012年1月 |
為常規捐血者提供每年一次的鐵儲備檢測。 |
2012年5月 |
微生物學化驗室參加香港微生物血清學的外部質量控制計劃:HKIMLS。 |
2012年12月 |
為本澳骨髓/血幹細胞捐贈者提供登記服務。 |
2013年1月 |
採用化學瑩光法(CMIA)常規檢測乙型肝炎病毒(HBV)表面抗原、梅毒螺旋抗體及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抗體,取代原來微粒酵素免疫分析法(MEIA)。 |
2014年7月 |
免液血液學參考化驗室參加澳洲的外部質量控制計劃:RCPA。 |
2014年10月 |
向醫院提供滙集低溫沉澱物。 |
2014年12月 |
以化學瑩光法(CMIA) 常規檢測丙型肝炎(HCV)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(HIV)抗體,取代原來微粒酵素免疫分析法(MEIA)。 |
2015年8月 |
以獨立樣本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核酸、丙型肝炎病毒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,取代以往每6個樣本滙集後檢測的方法。 |
2016年1月 |
採用獨立包裝消毒棒為捐血者手臂進行皮膚消毒。 |
2016年6月 |
舉辦5次捐血者嘉獎典禮。 |